“十二五”期间污染防治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在防治对象上,逐步由以常规污染物为主向常规污染物与高毒性、难降解污染物并重改变;二是在防治方法上,逐步由单一控制向综合协调控制转变;三是在防治模式上,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管理模式转变;四是在防治目标上,逐步由总量控制为主向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转变。
和谁对话?

赵华林,1957年7月出生,河北省张家口市人。1976年参加工作,1982年入党,环境工程硕士。2002年1月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助理巡视员;2002年5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环保局副局长、党组成员;2005年6月任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污染控制司副司长、巡视员;2008年8月任环境保护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司司长;2010年12月任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
为什么对话?
作为环境保护的主阵地、主战场,污染防治工作的好坏必然牵涉“十二五”时期环保工作的全局。我们想知道,“十二五”时期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基本任务是什么?污染防治工作如何实现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的战略转变?污染防治工作为什么要在防治目标上逐步实现由总量控制为主向全面改善环境质量转变?
对话人
赵华林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司长
采访人

中国环境报记者 郭薇
点击一
焦点关注 “十二五”期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环境形势
关键思路 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
记者:“十一五”期间,在全国经济总量增加69.9%、城镇化率提高7%、年能源消耗总量增加10.3亿吨标煤的情况下,全国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超额完成。您认为“十二五”期间污染防治工作面临什么样的环境形势?
赵华林:“十二五”期间,摆在我们面前的依然是工业总体规模庞大,但工业现代水平不高、制造业依然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低端,各种资源及能源生产和消费量巨大,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主要污染物减排面临巨大压力。
当前,中国钢铁产量世界第一(7.3亿吨),约占全球产量的49%;水泥产量世界第一(20.7亿吨),占全球产量60%;纺织品产量世界第一,每年供世界人民每人4件衣物;汽车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平板玻璃产量4.4亿重量箱,是全球产量的一半;煤炭消费量世界第一(34.8亿吨),占全球一半;铝消费量1724万吨,占全球1/3;石油消耗4.7亿吨,55.2%依靠进口。
从能源消耗来看,我国的能源结构为煤炭68%、石油19%、天然气4.4%、非化石能源8.6%。而世界平均能源结构是煤炭29.1%、石油35%、天然气24.1%、非化石能源11.8%。“十二五”期间,我国计划能源结构变化为煤炭63%、石油17.7%、天然气8.3%、非化石能源11%。能源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不会得到根本解决。
从污染物排放总量上看:我国COD排放量世界第一,2010年1238.1万吨;SO2排放量世界第一,2010年为2185.1万吨;温室气体排放量世界第一,2009年全球排放量300多亿吨,中国则为66亿吨,大于全球排放总量的1/5。由此带来的环境污染仍然十分严重,一些深层次环境问题不断涌现。2011年上半年,我国七大水系中,海河、松花江水系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高于Ⅲ类水质标准,黄河、辽河、海河、松花江、淮河水系氨氮平均浓度高于Ⅲ类水质标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城市大气灰霾和光化学烟雾污染日渐突出,灰霾天数占到总天数的30%~50%;水电过度开发、水资源不合理调度问题突出,部分地区“有河皆干,有水皆污”;部分海湾河口生态破坏严重,赤潮、绿潮等生态灾害、溢油等重大海洋污染事故时有发生。
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仅占世界的10.48%,然而却消耗了世界60%的水泥、49%的钢铁和20.3%的能源,承担着世界90%以上的稀土市场供应;能耗强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3倍,大约为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使经济发展质量难以提高,资源环境也不堪重负。这就是“十二五”我们面临的环境短板效应。温家宝总理指出:“不加快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资源支撑不住,环境容纳不下,社会承受不起,经济发展难以为继”。